精准医学杂志

精准化差异化的关键是有效化

 

走进昌平区霍营街道办,一块司法所服务电话、办公位置的指示牌十分醒目。自司法所纳入街道管理后,当地将人民调解引入“接诉即办”。具体而言,主要是对于那些走完“流程”后仍然无解的问题,司法所发挥专长,精准剖析居民诉求,兼用情理法多重手段,将矛盾化解在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常言道,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,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也是如此。楼上装修弄坏了楼下的天花板,小区施工剐蹭了业主的私家车,虽是小事,但掰扯清楚又非易事。比如,有时赔偿共识达成了,一谈细节又卡壳了。12345热线打了,社区干部也上门了,可居民彼此就是谈不拢,咋办?司法所本就肩负调解疑难民事纠纷之责,介入后动之以情,晓之以“法”,正好补上了基层治理的缺口。

城市精细化治理有效推进,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是关键。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,“面儿”上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,治理的关键环节和薄弱之处都在基层,都在多元多样的民生诉求之中。从完善12345热线电话,一揽子管起市民的大事小情;到赋予基层“吹哨权”,召集职能部门报到“会诊”,每项变革都遵循着一条基本逻辑:治理资源应该下沉至矛盾与问题的最前沿,让政务服务与市民诉求快速精准对接。

常制不可以待变化,一途不可以应无方。必须看到,过往的“大众”如今已走向“分众”“小众”,大家的诉求和关切各有不同,很难有举措能够解决所有人的问题,在工作中必须注重“精准滴灌”“靶向给药”。对于政府部门来说,就是要在广听民声中把脉不同群体的诉求,分门别类甚至“私人订制”地拿出解决方案。比如,一些小区在老楼加装电梯时,试水一门一策,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身边的问题,是“天大的小事”。老百姓是最讲求实际的,不解决问题,没见到实效,再响亮的口号也是空话。客观地说,制度设计不可能穷尽现实所有情况,总会有些疑难杂症待解。如何应对这些烫手山芋,正是考验治理实效性的关键。霍营街道这样引入人民调解,一些政务大厅设“办不成事”窗口,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。想方设法补齐制度缺口,真正解决百姓诉求,这才是真正的治理到位。政务服务与老百姓贴得最近。

强化问题导向、效果导向,切实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,这便是人民政府最好的形象。